《年齡》三傳通讀進門之隱公二年(2)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蒲月初五日乙巳
耶穌2024年6月10日
玄月,紀履緰(裂繻)來逆女。
秋天,《年齡》有兩條記錄。一是“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春季,八月庚辰日,魯隱公在唐地跟戎人會面,雙方舉行了正式結盟儀式。唐,在明天的山東省魚臺縣一帶。唐的正東不遠,包養app是費伯私行修筑的郎,東北處不遠是費伯的封地費,正北是春季魯隱公和戎人會面的潛。唐和潛比擬,離魯國統治焦點區域更遠一些,則應該離戎人更近,意味著戎包養網評價人活動的處所年夜致在魯國東北方。結合後面《年齡》及《左傳》相關記錄,有來由認定這次會盟是春天雙方見面的后續。
這是《年齡》記錄最詳細的第一次會盟,豐年有月有日。但按杜預說法,魯隱公二年“八月無庚辰,庚辰,七月九日也。日月必有誤。”我對歷法不熟,所以后面碰到了《年齡》經記錄中提到的干支紀年、月、日時,包養網心得都直接援用,不往考證應該對應到哪一天。
《公羊傳》和《榖梁傳》都默契的無視了這次會盟,不了解是因為這條記錄太簡單沒有發揮空間,還是因為結盟對象是戎人,導致這兩派有所不滿,認為丟了我華夏正統的臉?
《年齡》春季的第二條記錄,是一次政治聯姻。但三傳在引述《年齡》時略有差異。《公羊傳》和《包養管道榖梁傳》都是“玄月,紀履緰(xū)來逆女。”《左傳》則是“玄包養故事月,紀裂繻(xū)來逆女。”紀,是紀國。這是紀國在《年齡》里第一次出現,但在《左傳》的魯隱公元年就有“八月,紀人伐夷”的記錄。履緰(裂繻),是受命來魯國的使者名。逆,是迎娶的意思。女,這里特指國君的女兒,普通都認為包養網比較這位男子是魯惠包養意思公的女兒魯隱公的姐妹,后面《年齡》經包養價格台灣包養里她還會以“紀伯姬”的稱呼出現。玄月,紀國的履緰(裂繻)來魯國迎娶魯國公室的男子——不過參考三傳相關注解就清楚,這位紀履緰(裂繻)是作為使者為他的國君來迎親。為何確定這位前來迎親的使者紀是紀國的卿而非國君包養金額?后面讀《年齡》多了就能清楚,因為假如是國包養軟體君的話,《年齡》的這條記錄就應該是“玄包養平台月,紀侯來逆女”才對包養網站。
既然是年夜夫替國君來迎親,按說挺正常。但《榖梁傳》對此做了闡發,說:
逆女,親者也,使年夜夫,非正也。以國氏者,為其來交代于我,故正人進之也。
意思是說,迎親應該是國君來的,但紀國這次派了年夜夫,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夫子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在他名字後面冠以“紀”這個國名,是因他代表本身國家來我們魯國迎親,故而以此來進步他的成分。
《公羊傳》對此條的解釋更詳細一些:
紀履緰者何?紀年夜夫也。何故不稱使?婚禮不稱主人。然則曷稱?稱諸父兄師友。“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包養意思窮也。然則紀有母乎?曰有。有則何故不稱母?母欠亨也。外逆女不書,此何故書?譏。何譏爾?譏始不親迎包養sd也。始不親迎昉于此?上次矣。前此則曷為始于此?托始焉爾。曷為托始焉爾?《年齡》之始也。女曷為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在包養dcard涂稱婦,進國稱夫人。
先是介紹了紀履緰的成分,就是紀國的年夜夫。然后解釋了一下“何故不稱使”——這個關注點后面讀《年齡》經多了就清楚,因包養網評價為正常情況下,這件事的標準記錄方法應該是類似這樣的:
玄月,紀侯使履緰(裂繻)來逆女。
但《年齡》沒有這樣記錄,所以這里就特地做清楚釋。緣由在于“婚禮不稱主人”——主人即新郎官,意思說不克不及直接說是新郎官本身想要娶親——似乎是想避嫌不至于顯得新郎太猴急。從后面的“稱諸包養站長父兄師友”來看,我猜之所以使者要稱是新郎父兄師友的使者,一者可以顯得這次婚姻年夜事是新郎按照尊長者的意愿;二者是為了用成分位置更高一些的人的使者名義來迎娶新娘,可以顯示出新郎家對新娘尤其是外家人的包養感情尊敬。
接著舉了《年齡》一條類似事務的記錄是“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這件事發生在魯成公八年,《年齡》對宋共公婚禮的記錄。可以看出明顯跟此處的記錄伎倆紛歧樣。所以《公羊傳》針對二者的差異,提出一個疑問“則其稱主人何?”然后做清楚釋,說“辭窮也。”從后面特地強調說“然則紀有母乎”,可見這里所謂的“辭窮也”,是強調宋共公的母親當時也已經往世了。所以這里的“有則何故不稱母”意味著這條記錄假如可以稱母,則年夜致應該是這樣的:
玄月,紀侯之母使履緰(裂繻)來逆女。(注:嚴格說“紀侯之母”稱謂不標準,應該是類似“鄭武姜”這種)
但之所以沒有這樣寫,是因“母欠亨也”——母親成分再尊貴,作為男子是不克不及對外代表國家、代表家族的,否則在當時就是有違禮法。
然后強調了一下為何《年齡》特地記錄此事,跟後面無駭帥師進極一樣,“托始焉爾。”——我都有點惡感《公羊傳》的這條理論了,按《公羊傳》說法,《年齡》的同類事里第一條記錄都適用這個理論。
這段解讀意思說,紀履緰是誰?是紀國的年夜夫。為何《年齡》這條記錄沒有效“使”?是因為按禮制,迎娶新娘不克不及以新郎的名義,而要以其父兄師友的名字。那為什么后來“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這條記錄里,明確提到公孫壽就是宋共公派來迎親的使者?緣由是宋共公已經沒有“父兄師友”類的人。紀國國君父親不在了母親還在,為什么使者不以他母親名義呢?因為母親不克不及(在名義上)代表國家與他國發生交際往來。正常情況下,別國來迎親,史書不記載,此處之所以記載,就是為了譏諷紀國掉禮,開了一個結婚人不親自來迎親的先例。結婚人不包養違法親自迎親其實也不是紀國這次開的頭,此前已經有了。《年齡》稱為“女”,是因為還未出嫁,人在外家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在出嫁途中,稱作“婦”(注:涂,通途,這一條也說明過往路況不發達,女孩子出嫁的路上會耽誤的時間比較長);嫁出往了與夫婿完成婚禮儀式了,就稱 “夫人”。
《左傳》春季的記錄如下:
戎請盟。秋,盟于唐,復修戎好也。
玄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第一段解釋唐之盟。戎人請求正式結盟,魯國批準了,結包養俱樂部盟的目標,是為進一個步驟修復、加強雙方的聯盟一起配合關系。與前次潛之會,戎人請求正式結盟被魯隱公婉拒年夜分歧啊。
第二段交接“紀裂包養平台繻來逆女”。這里特地強調“卿為君逆也”,台灣包養網也就是明確指出,裂繻是紀國的卿年夜夫,這次是為了他們的國君而來魯國“逆女”的。
顯然,這也是一樁政治聯姻,不過不了解這位魯國的公主嫁到紀國以后幸福不幸福,盼望她幸福吧,婚后的生涯不至于如後面提到的那個向姜一樣悲慘。
這里延長說下當時的婚禮流程。童書業師長教師在《年齡史》里,曾對此有一段論述:
周代的婚姻軌制,貴族階級似乎是比較嚴密的。戰國人所傳的《禮經》中有一篇《士昏(婚)禮》,記載著“士”階級的婚禮是很詳細,參考別種記載說起來的,年夜致是先由男家派人到女家求婚,是為“納彩”,亦稱“下達”。女家許了婚,男家的使人再問許婚的是哪一位姑娘,是為“問名”。男家獲得女包養甜心網家允許的覆信后,到廟里往問卜,獲得吉卜,派人往報告女家,是為“納吉”。“納吉”后男家派人往女家送訂婚的禮物,是為“納徵”,亦稱“納幣”(幣用五匹玄纁色的帛和兩方鹿皮)。“納幣”之后,男方揀擇谷旦,向女家請求按期,女家確定,然后告訴,是為“請期”。到了吉期,新郎親自到女家往迎接新娘回家成婚,是為“親迎”。從“納彩”到“親迎”,謂之“六禮”。
這段記錄里,也明確說了“親迎”就是要新郎親自到女家往迎接新娘回家成婚——但實際上我感覺對國君而言,并不是說要親自到女方的包養網VIP國家往迎親,而是在兩國邊界的城邑迎接新娘即可,所以這次紀履緰(裂繻)來逆女被《公羊傳》和《榖梁傳》反復批評說國君沒有親迎非禮,應該是紀侯也沒有親自來邊界迎接送親隊伍。
我讀這段記錄感覺比較風趣的是“問名”,從這個環節可以看出當時結包養行情親,更年包養ptt夜水平上是雙方家族的彼此選擇,而非婚姻雙方具體當事人的抉擇,對于男方來說,只了解要跟某家姑娘結親,至于是這家的哪位姑娘,隨機性很年夜——除非是獨生女。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