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4日電(記者高博)朝晨,潘家口水庫上薄霧輕籠,星星點點的航道燈指引著標的目的。衡包養丙三像往常一樣,登上鐵皮船,撐起木槳。
行船湖上,放眼看往,長城順著逶迤的燕山山脈一向伸向水邊,猶如巨龍一頭扎進水里。一座水庫的出現,不經意間營造了絕美的“長城水鄉”。
56歲的衡丙三是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二村的長城保護員。他守護的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這段長城“北抵煙沙通塞北、東連山海接遼東”,向來是華北平原通往北疆和東北的咽喉要道。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西潘家口段“水下長城”風光(6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舊日的烽煙散盡,沉靜的還有煙波下喜峰口、潘家口兩座明代城堡。20世紀七八十年月,為了給天津供水,人們應用這里的山形地勢,在灤河中游建築了潘家口水庫。引灤進津工程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進一潭碧波,從而構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隨著水位變化,“水下長城”時隱時現。現在因這段長城風光俊美,這里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長城是世界上規模、體量最年夜的線性文明遺產,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明遺產。由于長城遺存數量年夜、分布廣、治理難度年夜,我國從2003年開始試行長城保護員軌制,并于2006年在《長城保護條例》中予以正式確認。2016年,國家文物局印發《長城保護員治理辦法》,加強長城保護任務。
2008年,衡丙三剛當長城保護員時,巡視端賴搭乘過往漁船。后來為了便利,他自掏腰包4000多元,打包養了一艘鐵皮船。
有人拆長城磚“鎮宅”,有人在長城地基邊種板栗樹,還有人在狼煙臺里圈羊……衡丙三用看遠鏡發現,就扯著嗓子把他們喊走。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二村長城保護員衡丙三在巡視長城(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一個人,兩支槳。冬往春來,他熟習穿行的每一處城墻、墩臺、水門、垛口,濛濛煙水也滲透了他的皺紋。
看似悠然的巡視任務,卻也潛躲危險。有一年炎天,忽然暴風雨來襲,沒有遮擋的鐵皮船艙內積包養網 花圃了水,被浪頭裹挾漂離航道。
“長城已經像白叟,最怕磕磕碰碰!”衡丙三顧不上往外舀水,奮力把持船只避開水下包養長城的墻體,險些落水。
冬天巡視則更費周折。湖面結冰,底本直線的旱路不克不及走,他只能包養網從陸上繞個彎兒,翻山越嶺爬長城。
山里人,摸爬滾打不算啥。最讓他覺得犯難的,還是有人不睬解。他禁止過幾個小伙子搬長城磚。“長城又不是你家的,關你啥事?”對方蠻不講理。
“長城不是我家的,是國家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明遺產,這磚搬一塊少一塊。”衡丙三不緊不慢,“我給你們講講故事吧!明朝戚繼光曾在這里掌管建築薊鎮長城,抗日戰爭時期國平易近反動軍29軍的年夜刀隊曾在喜峰口一帶依長城阻擊日軍。”小伙子們聽得進了迷,撂下了磚。
這些年來,一代代長城保護員在接力中守護,為滄桑雄關平添一抹溫情。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一村長城保護員馬海軍在巡視長城(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高博 攝
喜峰口一村的長城保護員馬海軍,就繼承了父親的遺愿:守護長城。他的父親馬金奎守護長城65載,曾發起成立遷西縣長城平易近間保護組織,制訂《平易近保公約》,呼吁保護長城,人人參與。
“他2020年臨終時,還模模糊糊念叨,讓兒子、孫子,一輩輩都要把長城守護下往。”馬海軍有些嗚咽。
他可以告慰父親的是,隨著人們生涯程度的進步和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人為破壞長城已經較少。可是,天然的風化侵蝕使長城仍面臨不小的威脅。
“這一段長城,水浪的長期淘蝕和沖刷,以及冬天冰凍膨脹后開春再熔化,對長城破壞很年夜,需求特別保護。”馬海軍說。
馬海軍指著水面上的一段長城說:“汛期前騰庫容、水位低,長城袒露多,恰是排查好時機。”他比來抓緊把發現的酥堿、剝落等問題反應給文物治理部門專家,協助他們對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
今朝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正在加緊施工。遷西縣文保所所長楊天華介紹,此次修繕對象為該段長城枯水季節能露在水面之上的部門,本著最小干預原則,以現狀整修、排險為主,維護長城周邊的整體景觀風貌,延續該段長城獨特的文明景觀特征。
現在,在馬海軍的家鄉遷西縣,共有30名長城保護員守護巡視長城。“水下長城”在保護的條件下,也準備適度展現開發。根據規劃,喜峰口長城遺址公園展現館就選址在“水下長城”東南方向。旁邊既有的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前不久還被定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導示范基地。
在“水下長城”沿線,“塞北小桂林”的美譽傳開,周邊村莊也跟著火了起來。開農家樂的多了,土特產好賣了,老蒼生對長城的情感更深了。“咱吃的是‘長城飯’,可得捧好‘碗’。”保護長城已成為長城腳下越來越多老蒼生的共識。
日光西移,馬海軍開著新買的快艇巡視歸來,同業的還有一船游客。山遙水闊,余霞將他們的倒影拉得越來越長。